说起“把场”这个词,很多人感到十分陌生,恐怕只有了解戏曲行业的人才能理解“把场”的含义。所谓“把场”,意指戏曲界名家前辈有意栽培晚辈后生,在晚辈学人演出某剧目的时候,在舞台侧幕关照提点、以确保演出顺利成功的做法,戏曲界称之为“把场”。
这种习惯的形成,最早是由于演员较为年轻、舞台经验不足,授业师长为照应把关而采取的一种保障措施。后来,“把场”则成为前辈对晚辈的特殊关照,一来是为增强青年演员的信心,二来是提高观众对于青年演员的关注与支持。是戏曲界“授受相传、提携后辈”优良传统的真实写照。
时值盛夏,北京的酷暑是全国闻名的,闷热的剧场,舞台光是站着就已经让人大汗淋漓。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在后台还没开始排练,师父就已经到了,简单沟通了几句后,师父说“开始吧”,于是,老人家以七旬高龄,在舞台上亲自观看我们的排练。哪一点唱腔不合适、哪一点身段不到位,哪一点尺寸需要调整,师父都认真地给予纠正,并亲身示范,直到满意为止。
《穆桂英挂帅》这出剧目,是梅兰芳大师晚年的代表作品,也是他老人家生前最后的经典,成为京剧梅派艺术永恒的扛鼎力作。那时候的我尚且年轻,对于演绎这样的流派经典剧目心里有些忐忑,多多少少有些焦躁不安。师父看出来这一点,轻描淡写地对我说,“没事,不用紧张,演出的时候我给你把场”。这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以师父的资历为一个年轻的学生把场,这实在是莫大的鼓励与策勉,顿时让我心里有了底。
演出如期而至,该我上场了,师父在后台拉着我的手走到上场门,将我送上舞台,气定神闲、莫无旁骛。那一刻,放佛只有观众、只有舞台、只有师父和我。每一场戏,师父都拉着我的手将我送上舞台,亲自为我把场,直到演出结束。在师父的关照和指导下,演出圆满成功,谢幕时,师父依旧拉着我的手走上舞台,向观众谢幕,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歇。我知道,这掌声是给师父的,观众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德艺双馨的真实写照,钦佩梅葆玖先生为人师表、提携后辈的感人一幕。
散戏之后,师父在后台接受媒体采访,师父说,“肖迪的演出和我父亲当年的演出一样,非常规矩”,对于这样的评价,我愧不敢当。但我知道,这是师父不遗余力地面对媒体肯定我、支持我,过于溢美的褒奖里面,满含师父对于我的鼓励与希望。就连与师父熟识的新闻界前辈都说,你师父可从来没这么夸过人,看来这是把你当亲闺女看待了。
后来,圈里坊间确实传出我是师父干女儿这一说法,在一次雅集中,有人在师父面前提及此事,师父一笑,说道:这都是外行话,师徒如父子,我的这些个学生,都跟我亲生的一样,都是我们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