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开山肇祖,也就是这个行业的奠基者和先驱人,通常被其业内人尊称为“祖师爷”。譬如木匠尊奉鲁班、豆腐坊尊奉乐毅、教师尊奉孔子等均属此例。而从事戏曲演出行业的尊奉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师爷。据传说玄宗李隆基在梨园排演歌舞剧目,且水平极高,故后世戏曲从业人员尊奉其为“梨园祖师”,所以便有了把戏曲艺术成为“梨园行”这一说法。旧时戏班后台都会有一架神龛,龛里供奉一顶王帽,那就代表梨园祖师唐玄宗。
至于历史上是否真是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想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盛唐之下的文艺之风必然促进戏曲的发展与繁荣,且帝王之尊爱好于此,亦可见繁盛如斯。
然而在我们圈子里,听到最多关于祖师爷的一句话,叫做“祖师爷赏饭”。这句话由来已久,但出自何时却不得而知,意思是梨园行的前辈老师评价后辈的演员或者学徒是否具备先天条件、是否有能力从事戏曲行业的一个标准。但这样一件“一票否决”的定论实在是太打击人,于是便把这件事转嫁给“祖师爷”,如果看你行,那就是“祖师爷赏饭”;如果觉得你不行,那就是“祖师爷不赏给你这碗饭吃”。
用今天的话讲,所谓的“祖师爷赏饭与否”说的是一个准戏曲演员是否有从事戏曲表演行业的天资,也就是先天条件。虽然说勤能补拙,但先天的条件往往是最为重要的。有些事,再努力也不尽人意,不是所有的量变都会发生质变。
我们不得不承认,京剧艺术是一门特种人才艺术。学京剧的成材率太低了。旧社会有那样一句话:“三年出一个好状元,但三十年难出一个好唱戏的”,足以证明戏曲行业人才难得,成功不易。一个聪明人,首先要学会评估自己的天赋,其次要学会发掘自己的潜力。
近年来,由于教学实践的不断增多,看见太多的人在戏曲行业半途而废、“半生不熟”的状况比比皆是。尤其是现代社会,好多孩子和家长只要拿学费,就能顺利地学习某种艺术特长。但没见出几个画家、歌唱家。就可以说,那行业的“祖师爷没赏饭”。然而,光有天赋并不代表百分之百的成功,还要学会挖掘自己的潜力。梅兰芳大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梅兰芳大师天赋稍欠,用现在话说,处在尴尬的临界点上,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潜力挖掘,终成菊坛巨匠。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话是亘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