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现在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京剧中的“交通工具”
日期:2022-06-12 作者:肖迪

   京剧作为高度程式化的舞台艺术,它的表现手法极具抽象化与符号化的特征,这就给演员的表演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和表现技巧,就比如京剧中的“马”,完全由一根马鞭代替,至于有关“马”的表演体现,完全是由演员通过表演技巧来展示的。其实,在京剧舞台上,一切有关“交通工具”的表现都是由符号式道具来代表的,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京剧中的“交通工具”。

   京剧表演体系中,坐骑是被抽象画、虚拟化、符号化的一种道具,大多数是由马鞭儿来代表的。京剧马鞭儿的分类大体分为三绺和五绺两类,而其它坐骑的鞭子又各有特色。三绺马鞭儿一般用于士大夫和文官文戏所用,以示庄重沉稳;而五绺马鞭多为武将所用,或为小生、刀马旦等行当所用,以示其活泼灵秀。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三绺马鞭好比商务汽车,而五绺马鞭好比越野或小跑儿,功能一样、动力不同。而楚霸王项羽的坐骑乌骓,在今天就好比JEEP大切诺基,顶级动力座驾。

   马鞭儿的颜色一般服从于剧中人物的服装颜色搭配以保证整体协调,而一些特殊坐骑的马鞭儿则较为特殊,会在鞭杆上装饰黄绸表示非凡,比如闻仲的墨麒麟;装饰红绸或黄绸表示“皇家御马”,比如《盗御马》中所用。至于牛鞭儿和驴鞭儿,则都形制不同以示区别。

   京剧舞台上还有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车辇”则是用车旗代表的,车旗一般两面为一组,旗上绘画一个大圆车轱辘代表车辇,乘车者站在两面旗当中,手扶车旗,后面有一龙套演员双手端正车旗充当司机。车旗的颜色和华贵程度能够体现车辆的等级和坐车人的身份,是一种高度符号化的舞台表现手段,用相声大师侯宝林的话说:虽然是坐车,可还得演员自己走。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京剧舞台上的另一种道具其实也属于“交通工具”范畴,那就是“云帚”。严格地讲,“云帚”和“拂尘”并不是同一种东西,“拂尘”顾名思义,是掸扫尘土所用,京剧舞台上多为内廷太监所用。而一些僧道之人所用则称之为“麈尾”,也被称为“拂尘”,取扫去烦恼之意。而“云帚”在京剧舞台上多为神人仙女等角色所用,代表“腾云驾雾”的意思。比如,《托兆碰碑》之七郎杨延嗣所用云帚即为“驾驭阴风”之意;《洛神》中洛神所执青碧色云帚,即为驾“祥云瑞彩”游于汉滨之意。

      

   当年复排梅派失传名剧《嫦娥奔月》,就针对“嫦娥飞升广寒宫之后是否要配置云帚这一道具”的问题展开了深刻的讨论。一部分创作人员认为,嫦娥飞升成仙之后,应该配置“云帚”作为道具来表现嫦娥“仙女”的身份。而在我看来,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嫦娥的角色属性问题,飞升后的嫦娥反而更具有对人间的向往与怀念,她的角色属性更倾向于“凡人”的内核,过多强调“神仙属性”对于人物塑造没有裨益。加之嫦娥飞升后的行头主要以长绸广袖为主,“云帚”的配置显得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就如同《天女散花》中的天女,“云路”及“散花”桥段中均无“云帚”的出现。最终嫦娥的形象并无云帚的出现,同时也证明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多维度考量的,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要把握艺术的规律和人物个性,否则将难以将人物个性和艺术特色从共性中升华出来,这是我们艺术工作者值得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版权所有:沈阳师范大学梅兰芳艺术研究所 技术支持:SC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