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三娘教子》是一出生旦联袂的传统剧目,其取材于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李笠翁先生所著之《无声戏》其中一回。剧情讲述明代儒生薛衍去往开封经商贸易,家中有妻张氏、妾刘氏、王春娥(三娘)及刘氏所生一子薛倚并老仆薛保留守家中。薛衍在镇江偶遇同乡人,托其捎带金银财帛携回家中。其人见财起意,购买空棺一口停放郊外,回乡报知薛家谎称薛衍已死并吞没所托财帛。老仆薛保历经艰险将薛衍灵柩运回安葬,张氏、刘氏以为薛衍已死、家道艰难,便改嫁他人,留幼子薛倚为王春娥所抚养。王春娥对张刘二人深感鄙夷,立志守节教子。因王春娥为薛衍第三方妾室,故称之为三娘。
王春娥以织绢换取柴米生计,与老仆薛保抚养薛倚上学读书,艰难度日。忽一日,薛倚在学中被同学讥为无母之儿,悻悻回家。因贪玩背书不出,被王春娥教训几句,薛倚与王春娥赌气争辩,反讥王春娥并非自己亲生母亲,王春娥失望恼怒至极,气急之下割断机头以示决绝。后经老仆薛保劝解调停,母子和好如初。后薛衍贸易不成从军立功,朝廷嘉奖封官;薛倚登科及第,父子双双荣归故里。王春娥因丈夫、儿子获得双重“诰命夫人”的荣耀嘉奖,全剧在喜庆团圆的结局中落下帷幕,故此剧全本又名《双官诰》。本书所选场次即为“机房训子”一折,取名《三娘教子》。
原作者李渔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歌颂了王春娥(三娘)守节不渝、教子成名的高尚品德,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最终获得幸福生活与朝廷封诰嘉奖的王春娥则成为作者倡导种善得福思想意味的理想写照与典型范例。自清顺治年间《无声戏》成书以后,该故事便多为各剧种所改编吸纳,成为传统剧目之一,其中以秦腔、山西梆子、京剧等最为完整且具有影响力。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该剧目于清末咸丰年间始见于皮黄舞台,为旦行传统剧目之一,后各大流派均有演绎,虽恪守传统但风格各异、异彩纷呈。今所上演之场次多为“机房训子”部分,亦为全剧核心。
1927年,京剧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大师对该剧目进行重新排演及改革,在声腔方面,梅兰芳大师运用其首创的“南梆子”板式,一改后场二黄到底的唱腔,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更加符合剧中人物的情境心态;在戏文方面革除了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及文学性不高的“水词儿”,同时优化戏剧情节和场次,使得剧目整体节奏紧凑且更具欣赏价值。1930年,梅兰芳大师灌录《三娘教子》唱片,现有唱段录音存世。